在中国成长的独角兽

  • 来源:讯媒作者:福卡智库
  • 2019-03-22

独角兽凉了?

当然没有!

与舆论中独角兽和前两年相比有点“遇冷”的情况不同,在线下,独角兽企业仍在快速增长。

胡润研究院发布的2018年中国新生独角兽公司的报告显示,2018年中国一共孵化出97只独角兽公司,总估值达到1.2万亿元(1780亿美元),行业遍布消费者互联网、网上购物以及电动汽车。按这个数据,中国去年差不多平均每3.8天就会诞生一只科技独角兽。

IT桔子数据则显示,2018年有外部融资且估值超10亿美元的优秀企业,中国共有203家企业上榜。

进入2019年,独角兽增长的势头并没有明显改变。

风险投资数据网站CB Insights发布新的数据显示,截止2019年3月5日,全球估值10亿美元以上独角兽企业有326家,估值总价值接近1.1万亿美元,总融资超过271亿美元。

值得注意的是,2018年有119家企业首次跻身全球独角兽阵营,相比2017年新增的71家,增长了67%。

独角兽的能量

独角兽成为一种重要的经济现象,背后显然自有“套路”。

首先,衡量企业是否为独角兽有三大标准。

价值标准:未上市企业、市场估值10亿美元以上,其中估值超过100亿美元的企业被称为“超级独角兽”。

技术标准:具有重大技术或模式创新、对社会发展影响深远,如以支付宝为代表的移动支付创造了无现金生活新方式,芝麻信用开启了个人征信新维度。

时间标准:初创企业、创立时间一般不超过10年。

符合上述条件、能够带来巨大价值和能量的创业公司就像神话传说里高贵、罕见、出世便有异象的独角兽一般,是商业生态中稀缺且珍贵品种,正暗含了独角兽命名的意义所在。

其次,论其效果有三大特征,低成本、高收益、高风险。

独角兽扎堆虚拟经济,天然携有轻资产、高成长性的基因,不像实体经济那样受原材料、土地、渠道、物流等各种投入要素等限制,通常只凭着人才、技术、商业模式就能先声夺人,吸引大笔资金,借助流量迅速蹿红。

如拼多多凭借低价拼团,一路“开挂”,上线不到3年时间,估值就超200亿美元,是传统零售国美电器市值的十倍。

同时,由于多数独角兽处于烧钱阶段,加之受市场追捧,在“只争朝夕”的资本的外部推动下迅速催熟,其经营风险、投机性风险高企,“今天独角兽、明天C轮死”(90%的B轮公司拿不到C轮融资),仅少数才能跨越“死亡谷”。

2015年前后,欧美就曾出现独角兽批量死亡潮,多功能云端笔记Evernote、在线文件同步工具Dropbox、可穿戴设备鼻祖Jawbone等一众明星企业从估值几十亿美元迅速陨落。

拼多多也一度深陷假货漩涡,上市5天市值蒸发50亿元,亦是独角兽成长中历经生死劫的真实写照。

再者,“出手凶狠,难计后果”。

独角兽是科技创新的受益者,而受益于各类创新资源倾斜,更是科技变革的方向引领者,能在短时间内整合资源,推动科技指数级成长,带来全球技术加速颠覆。

而技术创新也通过再造生产流程促进业态与模式创新,通过技术与传统行业的“化学反应”促进产业创新,实现从“360行”向“3600行”跨越。

如此一来,独角兽以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新产业等对传统行业实现颠覆性变革,不仅对竞争者形成降维打击,甚至是釜底抽薪,而且往往让有关部门措手不及。

当初网约车一夜之间闯入了垄断已久的出租车行业,头部企业滴滴更在1年内拉升至100亿美元市值的规模,颠覆了出租车行业的传统经营模式。

中美独角兽差异

从全球独角兽成长地图看,中美已成为独角兽的群栖之地。

根据CB Insights的数据,截止2019年3月5日,在全球326家独角兽中,美国占据48%位居榜首,中国凭借92家(28%)位列第二,排名第三、第四的英国和印度,分别仅有17家和13家,各占5%和4%,中美两国遥遥领先于其他国家和地区。

尽管中美两国形成双寡头局面,但发展情况不尽相同。

成长速度不同:中国独角兽更容易“一夜成名”,互联网领域独角兽平均成长期是4年,而美国则要花费7年;其中,在中国2年内成为独角兽的占比为46%,而美国只有9%。

发展重点不同:美国独角兽重在新科技,尤其是互联网服务(网络安全、人工智能)、医疗保健、大数据与云计算等领域,占比在47%以上。而中国独角兽重在商业模式创新,尤其在满足、挖掘用户日益升级的消费需求,深挖细分领域,仅电子商务就占比超25%,而真正从事科技研发的偏少,如新能源汽车、大数据与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加起来占比不足20%。两者差异在交通领域表现得最为明显,美国独角兽集中于无人车技术,中国独角兽多现于共享模式创新。

国内独角兽分布的地域差异

就国内而言,独角兽地域分布存在严重不均衡趋势。

按恒大研究院口径,截止2018年12月31日,中国地区广义独角兽161家、总估值7134.9亿美元,其中狭义独角兽137家、总估值6524.9亿美元。

在独角兽分布的15个城市中,北上杭深持续处于第一梯队位置,囊括了85.7%的独角兽(北京74家、上海34家、杭州16家、深圳14家)。

GDP排名第三的经济大省山东,因以加工制造为主,缺少具有活力的高科技民企、高科技人才,去年无一家独角兽,今年因青岛出现独角兽才榜上有名。

即便是北上杭深也因各城市赋能差异而各有特点。

北京科创优势明显,已形成创新要素——人才、技术、资本“新三驾马车”集聚格局,因而更容易抢占风口,不仅数量上占全国总量的半壁江山,而且主要集中在文化内容、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风口领域。

上海作为我国最大的经济中心,为独角兽成长提供了肥沃土壤,一半为新型互联网+企业,也更专注经营相对垂直细分领域,如易果生鲜、小红书、饿了么等集中消费升级领域。

杭州则因新经济基础叠加市场活力,优势明显,体现在独角兽的高市值上,其平均估值为121.66亿美元,分别是北京和上海的3倍、3.1倍。

深圳是新一代创业者“天堂”,近半的独角兽为技术驱动型,孵化了一批以大疆创新、碳云智能、优必选科技为代表的潜藏的拥有国际领先技术的“隐形冠军”。

然而,不管地处何处,中国独角兽都显出其共性——近50%独角兽都被互联网巨头收割。即大约一半的独角兽与阿里巴巴、腾讯、百度和京东相关联,尤其是估值前十的企业,与巨头关联程度高达100%,较去年同期增长10%。

从行业来看,近年来独角兽扎堆在互联网、高新科技与高端制造三大领域。

以模式创新为导向的互联网主要集中在以Airbnb、蚂蚁金服等为代表的互联网服务、电子商务、金融;

以技术为导向的高新科技与高端制造主要集中在以SpaceX、小米、Qultrics为代表的交通工具、硬件、大数据与云计算。

模式创新讲究“唯快不破”,而技术创新不会一蹴而就,这也导致近年来互联网服务、电子商务、金融领域独角兽的快速涌现。

由此可见,作为非线性、爆发式成长的代表,独角兽因其罕见性、低成活率、高成长性,及明显区别于成熟稳定的传统企业的突出特征,被认为是新经济的集中体现。

不过,独角兽的意义远不止于此。关于独角兽的深远影响,敬请关注后续文章。


声明: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讯媒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相关评论

在线客服
微信扫一扫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