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神山copy小汤山背后的逆行英雄

  • 来源:讯媒作者:魏晓文
  • 2020-02-05

2月4日,武汉火神山医院正式接收第一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与此同时,按照统一模式设计、规模更大的雷神山医院正在争分夺秒地冲刺。

这是一场与“瘟神”的赛跑。

1月23日,农历腊月二十九,参照北京“小汤山医院模式”在武汉建设专门医院的命令下达,目标是10天建成一座床位达1000个的大型医院,集中收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

这几乎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按照常规流程,3万多平方米建筑量的项目,至少要两年,哪怕紧急状态搭建临时性建筑,也需要1个月时间。

但有小汤山的蓝本在前,一切都又变成了可能。

17年前的非典时期,建设者仅用7天7夜,就完成了占地2.5万平方米的特殊医院,收治了全国七分之一的非典病人,被世界卫生组织专家称之为:“世界医疗史上的奇迹”。

这一次火神山copy小汤山,首先惊动的,是一位79岁的老人,黄锡璆。在这个人人自危的春节里,他和很多抗疫一线的工作者一起,成为一名“逆行者”。

黄锡璆荣膺第六届“梁思成建筑奖”

任何建筑,首先从设计图纸开始。

黄锡璆,便是小汤山医院的建筑设计者。

17年前。2003年4月23日,北京“非典”患者剧增。

62岁的黄锡璆带病手绘出小汤山的设计草图。因受到场地和材料限制,小汤山医院每一段的设计图纸都有所不同。为了尽快出图,黄锡璆带领设计团队几乎是24小时接力画图。

经过七天七夜的努力,设计团队交出圆满的答卷,一座高标准的非典专科医院拔地而起。

小汤山医院在之后的两个月内收治了全世界十分之一、全国七分之一的“非典”患者,治愈率超过98.8%,全部1383名医护人员无一感染,做到零死亡、零感染。

51天后,小汤山医院拆除,这成为黄锡璆设计过的寿命最短,但知名度最大的医疗建筑。

6年前,2014年。我们采访报道73岁的黄锡璆时,他荣膺第六届“梁思成建筑奖”。

“梁思成建筑奖”是当下我国建筑学界最高荣誉,有“中国建筑师终身成就奖”之称,自2000年设立以来,有包括吴良镛、张锦秋、何镜堂等多位建筑大师获奖。

评委会对他的评价是“对公共建筑特别是医院建筑的平面布置、空间组织做了革命性的变更和创新,提出矩阵排列、庭院格局、顺畅交通等理念和手法,最大限度地使医院建筑与大自然亲近和谐、最大程度地使医患感受到亲情和温暖。”

黄锡璆手写的请战书

6年后,春寒料峭,国难当头。

1月23日,要copy小汤山建设火神山医院的武汉市城乡建设局,发出函件紧急求援,请求中国中元对武汉市建设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应急医院进行支持。

黄锡璆,设计小汤山医院是正是中国中元国际工程公司首席总建筑师。

获知消息,黄锡璆设计的图纸第一时间就传到了武汉,而且他专门打电话给武汉的建设单位,提出小汤山医院设计中曾经留下的遗憾和不足:病房紧挨地面,没有隔空层,容易潮湿;没有设置专用病区走道,开门就是院子,管理不便……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非典结束后,黄锡璆并未停止对传染病医院的研究和实践。经过几年积累,他主持编制了国家标准《传染病医院建筑设计规范》。

第二天一大早,还有这位79岁的老人赶到已退休阔别多年的单位,交出一封请战书,内容简洁明了,只有三句话:“本人是共产党员,与其他年轻同事相比,家中牵挂少,具有‘非典’小汤山实战经验,”表示自己随时准备出击参加(疫情)抗击工作。

这一天,是2020年1月24日,大年三十。

即将建成的火神山医院

10天时间,4000万网友通过视频直播紧盯着火神山医院的建设。

前期网友惊叹于它的建设速度,但到了后期网友们更惊叹于它设计的专业性和科学性。

隔离层、混凝土地基、箱式板房,统一的排水排污系统、离地面架空30厘米的病房、两扇窗户和通道组成的专用隔离防护窗……

黄锡璆曾介绍,在医疗场所,清洁区、半清洁或半污染区、污染区要明确划分,有的还要做到严格的分区与分流。“在院内总体布置中,首先要考虑的是明晰的功能分区,应当注意医疗区内各建筑物间的合理间距,在处理好人流物流交通、解决好洁污分区分流的同时,保证各建筑物内的自然通风与采光的基本条件。”

当年尽管时间紧迫,但小汤山医院仍然严格遵照传染病医院洁污分区与分流的基本概念进行设计,采取了非常严格的隔离措施。“整个院区被分为三块,新建成的病区是控制区,医护人员的居住区域是缓冲区域,行政和后勤的办公区域是清洁区,各个区域的人员分区活动,防止污染扩散。病区内则采取了更为严格的隔离防护措施。”此外,为了保护医院周围环境不受污染,还专门新建了污水处理站,且有专门的垃圾处理装置对废弃物进行收集、化学灭菌再焚烧处理。

建成初期的北京小汤山医院

小汤山临时医院的投入使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市内各医疗机构分散收治SARS患者不利于隔离和管理的压力,对有效控制与隔离感染源发挥了重要作用。

小汤山并不是黄锡璆唯一的医疗建筑作品。

北京地坛医院是亚洲一流传染病诊疗、研究中心,为北京市突发卫生事件救治基地之一。

根据传染病医院消毒隔离要求,黄锡璆的设计采用了三区三廊设计,严格划分清洁区、半污染区和污染区域、办公区、医疗区,完全做到人流、物流分开。各个楼梯既相对独立、又有走廊将其并联一体,形成一个在传染病暴发时能战,在平时又能做到传染病治疗、防控的平战结合的现代化综合传染病医院。

在北京佑安医院的规划设计中,黄锡璆的方案是各楼均按传染病医院设计要求严格分区与分流。手术部手术室、产房等均设有负压装置;实验室、病理、太平间均按生物安全要求设计;还设置了负压呼吸道重症监护病房,最大程度上满足环境安全与生物安全的特殊要求。

在1月26日北京市卫健委公布的3所市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定点医院,名单上前两位正是地坛医院和佑安医院。

从业至今的50余年中,黄锡璆累计完成全国各类医院工程设计200多项,超过国外同行一生成果的5至10倍。

黄锡璆设计的北京地坛医院,已接诊新冠病毒确诊患者

黄锡璆出生在印尼一个华侨家庭。16岁漂洋过海回国,18岁考入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建筑系。

大学毕业后,黄锡璆进入第一机械工业部第一设计院,也就是今天的中国中元国际工程公司,一待就是一辈子。

1984年,43岁的黄锡璆被公派到比利时鲁汶大学留学两年。

鲁汶大学不仅是比利时最好的大学,在整个欧洲也名列前茅,并在生物学、医学、建筑学等研究领域都处于领先地位。最后,黄锡璆还是选择了医疗建筑方向,成为我国第一个专门研究医疗建筑的留学博士。

他将国外先进的设计理念和技术与我国实际相结合,率先提出医院系统工程的综合优化设计理念,开启了中国现代医院的新纪元,被誉为中国医疗建筑设计的开拓者;从壮志青年,到有成中年,再到如今的白发老人,黄锡璆心心念念的,就是让国外先进理念在国内医疗建筑领域落地生根,为中国人建造自己的现代化医院,改善中国人的就医环境,

“我们那个年代和现在不一样,在毕业分配时强调服从祖国需要,‘祖国的需要,就是我们的第一志愿’。对我而言,只要能学以致用,到一个可以发挥自己专长的地方就好。”

祖国的需要,成了这位老人一生的信条。

79岁的黄锡璆带领团队在医院建设过程中全程提供技术支持

79岁,他担任了火神山医院技术专家组组长。

虽有小汤山先例,但火神山也是一个艰巨的任务,黄锡璆接受采访时说:‘’武汉的火神山、雷神山医院是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设施,与北京小汤山医院一样,采用了相同的设计概念和技术手段。但毕竟两地气候条件、具体地区等有差异,对此当地建设、设计部门根据实际条件做出决策,我们也及时提出了建议”。

“看报道施工工地架设了夜间照明,集中较多施工机具,还架设了多个视频摄像镜头,全程监控,这和17年前连智能手机还没出现的情景是很不相同的”,黄锡璆时刻关注着火神山医院的建设。

17年时间,黄锡璆目睹了时代的巨变,只是初心未改,面对危难,逆行而上。

声明: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讯媒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相关评论

在线客服
微信扫一扫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