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学术前沿论坛聚焦创新驱动中国梦

  • 来源:中国经济网
  • 2015-11-24
       由北京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和北京师范大学联合主办、主题为“中国梦:创新型国家与创新人才”的“2015·学术前沿论坛”11月21日在北京师范大学京东学术会堂演讲厅拉开帷幕。
 
  据中国经济网记者了解,北京师范大学“2015·学术前沿论坛”旨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聚焦人才与创新,力求从多学科、多角度探讨转型期的人才培育与创新型国家建设等相关问题。北京师范大学党委书记刘川生,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副部长赵卫东,北京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韩凯,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陈丽等,以及首都社科界社会组织的专家学者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300余人参加论坛研讨。
 
  刘川生在致辞中指出:“学术前沿论坛以创新为关键词意义深远。创新是引领社会发展的第一动力,人才则是创新的根基。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应当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发展模式。”刘川生认为,要以人才为依托,着力发现、培养、集聚“高精尖缺”等高层次专门人才,鼓励大众创新、全民创新,化“人口红利”为“人才红利”;要以制度为保障,形成推动创新的体制机制,营造公平开放的创新环境,释放人才创新活力;要以自主创新为基点,强化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加强基础研究和协同创新,形成我国创新发展的“先发优势”。
 
  赵卫东在致辞中表示:“北京市社科联作为首都社科界学术性社会团体的联合组织,多年来紧紧围绕着联、研、普功能的发挥,着力打造决策咨询服务、社科出版资助、社科成果评价、社科普及推广等系列学术平台。学术前沿论坛自2001年创办至今已整整15年,论坛以立足学术前沿、把握时代脉搏、聚焦民生国事、探讨发展思路为宗旨,先后围绕小康社会、和谐社会、科学发展、中国梦等主题举办了论坛15场和各学会专场近400余场,编辑出版学术前沿论丛14套,已经成为首都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重要学术品牌,成为首都哲学社会科学界集中展示最新研究成果,推动学术创新的年度盛会。”
 
  中国有大到强的必然途径:从人口红利变人才红利
 
  在主论坛上,各位主讲人围绕主题进行了深度演讲。工业和信息化部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中心主任、中国国际贸易促进会电子信息行业分会常务副会长龚晓峰以《中国制造由大变强的路径》为题,阐释了如何正确处理好人口红利、人才红利和创新红利之间的关系,认为我国应加快实现从人口红利到人才红利的转型,这一转型无疑将带来更多的创新红利,并真正让中国由大变强。龚晓峰对比中国与美国的现状,指出:“美国人才红利方面的经验很值得我们学习:重视教育;有科技传统;从全世界挖人才。”
 
  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院长、劳动力市场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赖德胜以“如何使创新成为新常态”为主题,以创业和创新作为切入点阐释了新常态下的新机遇。赖德胜认为,人力资本是创新的重要一环。因此,一方面要继续加大人力资本的投资和生产,加大教育和培训;另一方面,要改进人力资本的生产与配置,使它有更好的激励,特别是要发挥市场的作用。
 
  “专利的申请量与发明专利量我们是世界上第一,这意味着我们拥有世界第一的创新实力吗?”北京市知识产权局副局长、高级经济师周砚提出了值得深思的问题。他以“专利运营与创新型国家的建设”为题,强调了专利运营对于当下中国的重要意义,他指出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关键是要在持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的同时,要加快推进科技创新能力向现实社会生产力的转化。
 
  教育现代化的有效路径:让创新人才推动国家战略
 
  “从长期来说,一个国家的价值就是组成这个国家的个人价值,一个国家如果为了要使它的人民成为它手中更加驯服的工具,哪怕是为了有益的目的而使人民渺小,就会发现靠渺小的人是不能完成伟大的事业的”。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褚宏启在《创新型国家建设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演讲中,以思想家穆勒的名言作为开篇,引发了大家对当下中国教育的思考。他通过对比各国的教育现状与人才培养,指出中国想要培养出创新型人才,需要在教育现代化的道路上深耕细作: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让学生学会发现学习、合作学习、自主学习。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兼秘书长王文主讲了《思想创新与中国智库的未来》。王文说:“中国新型智库的特色在于集咨政、启民、伐谋和孕才于一体。”他同时指出了中国智库目前存在的问题,如过度强调研究职能等,王文认为,智库的产业化、专业化、职业化才是未来发展的方向。
 
  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教授、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财政部会计准则委员会会计准则咨询专家张秋生以“培育拔尖创新人才,服务国家创新战略”为题,介绍了来自试点学院的相关实践和思考。他认为,创新教育的改革是一个系统性和多方参与的工作。“在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过程当中,高等教育是关键的环节,需要把各方面的知识和能力的提升在人生当中做一个融合。”张秋生直言:“我把高教当作一种服务,高校是服务机构,学生、人才是服务的主体,服务行业也必须遵从一个产业发展的基本规律,要做供给和需求的分析。”
 
  中国政法大学资本金融研究院院长、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副会长刘纪鹏主要对《中国模式下的企业创新》进行了深入解读。刘纪鹏认为,中国的企业要走出一条创新之路,一定要在现代的大公司制度背景下保留强大的国有资本和市场经济对接,在市场经济方向上让国有资本这样一个政治经济社会制度的基础,在竞争中凤凰涅盘,完善中国的制度创新。
 
  据中国经济网记者了解,该论坛下设近30个分论坛,研讨历时约半年,主题涉及习近平“四个全面”战略思想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当代中国哲学;大数据时代社科信息服务决策的重点和方法探讨;人口老龄化应对与生育政策调整;京津冀协同发展与金融支持;创业创新与生态文明建设等学术热点领域,近百名学者参与了讨论。
声明: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讯媒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相关评论

在线客服
微信扫一扫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