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该为智能化竞争做些什么

  • 来源:科技日报
  • 2016-03-23
        从传统互联网到智能的万物互联,人工智能、大数据、深度学习、高性能计算,促使IOT向智能化转化。过去一年,我在欧美日考察时发现,智能化正是当下硅谷乃至世界的主要创新方向。在国内,这个潮流也初现端倪。但是,智能化的创新创业,比移动互联网有更高的门槛。它需要有技术和研究的基础,在大公司的巨额研发投入之外,更多的创新是Lab to Market(催生智能化创新的有效途径)的转化。我们应该认识这个规律,主动推动大学和科研机构的研究成果商业化,抓住智能化的大机遇。
 
  更简单、更快捷和更便宜是过去人们对移动互联网的主要认知。然而,智能化却是一场革命。它赋予人们“更强的自我”——不论人机交互、生物感知、空气触觉、生命基因还是智能环境等,都是人类智慧和能力的外延。人需要增强什么能力,智能化就会催生什么样的技术。无人驾驶汽车带来更方便安全的交通、外骨骼机器人让残疾人重获行走能力、VR/AR为用户提供更多身临其境实时交互的场景,智能化将加强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的连接。
 
  智能化,这是技术创新转为实践最好的时代。然而,不少顶尖的创新创意往往还沉淀于重点高校和国家科研单位。众多科研成果受制于各种原因,在申报成果或者发表论文后,只能停留于实验室里,无法投入使用,也没有机会造福大众。
 
  近日,国务院印发的《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让法>若干规定》明确,对于科技成果转化中作出主要贡献的人员,给予奖励总额中不低于50%的比例,比此前规定明显提高。国家开始对科研成果转化政策进行优化,这是符合智能化创业趋势的。但是,我们要看到差距,美国的不少大学对研究成果商业化,成立公司时对股权并没有过多约束,成果持有机构一般只收取一些费用或者只占个位数的股权比例。
 
  我认为,在Lab to Market 的转化上,要有更大的空间。尤其对于掌握科技成果又有勇气创业的人员,国家可以考虑给予更多的支持政策。比如,在核心成果转化的公司,给予创业者更高的股权激励;或设立市场化专项投资基金,专门投资高校和科研机构的智能化技术商业应用;还可以让企业与科研院所共建“Lab”,让市场化的优胜劣汰机制更好地浸润科研技术实验室。
声明: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讯媒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相关评论

在线客服
微信扫一扫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