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11”狂欢日,听听外媒的吐槽

  • 来源:凤凰论
  • 2015-11-11
        看11月11日这一天中国的网购交易额数据,就像看网络闯关游戏。数据随时在刷新,新的纪录很轻松地诞生。截至上午11:49,天猫交易额超571亿元,已打破2014年双11全天交易额纪录,远超2014年美国感恩节购物节线上交易总额。

       从2009年的一个促销创意,到现在交易额惊艳全球的购物狂欢节,“双11”可算是输出最成功的有中国烙印的人造节日。海外有多少消费者加入“双11”的“剁手党”,现在还没有确切数据,但可见的是,今年有几十个国家和地区的数千个品牌参与“双11”活动,说是“全球狂欢节”也并不夸张。

       对于“双11”走向世界,海外舆论有不同解读。《华尔街日报》今天刊文称,由于中国国内市场日渐饱和,阿里巴巴在大力拓展海外市场。但其平台上的假冒伪劣商品受到品牌厂商关注,也损害了它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形象,从而可能成为其“走向世界”道路上的一道坎。

        对于这些批评,不能简单理解为“酸葡萄”心理。“双11”的走向,某种程度可视为中国经济走向的一种缩影。一方面庞大的体量在全球产生影响力,另一方面如何评价这种影响力,未来前景如何,又具有很大不确定性。所以在惊叹于各种新纪录时,仍需要反思——“双11”的成功是因为做对了什么,是不是可持续的?

       能集中挖掘出中国网民的消费潜力,网购平台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技能是便宜。无论是真正的打折促销,还是炮制先提后降的幻觉,“物美价廉”是促使消费者买单的强大推动力。在此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些“价低质次”乃至假冒伪劣的纠纷。但客观而言,如果仅靠假货忽悠,“双11”不可能发展到今天的规模,消费者并不傻,不可能一而再地被骗之后还在掏腰包。

       便宜的背后,必定是因为网购平台做对了一些事。比如低门槛的买卖交易资格,在供需两端都发挥了规模优势,尤其是庞大的网民基数释放出了巨大的消费潜力;比如因为降低了库存压力和中间交易成本,商家能相对大幅度地“让利”,让消费者得到比实体店购物更多的实惠;比如因为中国地域广阔,地区间经济发展差距大,而便捷的信息和物流网络,可以让消费者享受到区域差距带来的“红利”……

       所有这些做对的事都是创新,但同时要承认,这种创新还是比较初级的。“双11”之所以超越美国感恩节之后的“网络星期一”,不是因为中国的商业模式有多大的突破,更多是因为中国网民的基数更大,中国市场的空间更大。但如果仅仅依靠量的优势,总有到“天花板”的一天。就此而言,外媒对阿里巴巴大力拓展海外市场的判断,即因为国内市场日渐饱和,也有一定道理。开拓海外市场是突破发展瓶颈的一种方式,但要让“双11”的奇迹持续,还需要更多基于互联网思维的创新。

       马云曾经说:“沃尔玛创造了B2C模式,我们希望在中国创建一个新的C2B模式,即按需定制。这是制造业转型提升的重要的平台。”的确,重建企业和消费者的关系乃至重构商业文明,这才符合互联网互惠共享的精神,这才是“双11”应该呈现给世界的中国气质。在这方向上,“双11”还任重道远。

       “双11”呈现的消费信心,对中国发展新经济提供了激励。今年“双11”狂欢前夜,中国国家总理李克强都致电祝贺,问候电商和消费者。中国经济要“爬坡过坎”,需要更多的新兴增长点。“双11”所代表的互联网经济,显然备受期待。而此刻听听外媒的吐槽,反思既往过于依赖价格优势、规模优势的模式,确保今后做对更多的事,才能使“双11”具备真正的全球影响力。
声明: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讯媒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相关评论

在线客服
微信扫一扫
返回顶部